近日,中国高校校报协会2016年年会暨首届中国高校传媒发展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报消息作品《教授“把脉”盐碱地 让农民少花钱多收益》获消息类一等奖,并受到评委点评,认为作品“生动细腻、如临其境”,符合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和使命。
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和生动案例,深入分析了各类新媒体的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并与校报工作者们就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把关人”、挖掘新内容“痛点”、高校校报未来出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鲍洪俊介绍了浙报集团“三圈环流、三端融通、三点发力”的媒体融合探索,分享了浙报集团在技术革新、体制创新和内容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改革经验,对高校媒体平台和话语风格的融合创新提出了建议。
在访谈环节,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宣传部长、校报主编畅谈了各地区、各高校媒体融合的态势和校报发展的创新举措,围绕高校校报如何“拥抱”互联网思维、坚守内容品质、创新传播方式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媒体汇聚在高校校园中,共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广大师生是非常有益的生态;高校校报应立足根基、坚定信心,把握新形势下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坚守“内容为王”的根基,融入生活化、特色化、数字化的特征,积极探索多种呈现形式。
本次会议是中国高校校报协会主办、浙江大学协办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中国高校校报协会是1993年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旨在团结中国高校新闻工作者、推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培养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管理人才。协会每年组织一次“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每两年组织一次“中国高校校报好论文”评选,每年召开年会为全国高校校报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和业务学习的平台。
文:吕杰 编辑:李胜文